点击数:2638 次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时间:2014-08-29
竹,有竹叶、竹茹、竹沥、竹黄(天竺黄)等。它们都是常用的中药,在临床上各有不同的药用价值。
竹叶
性寒,味甘淡。入心、胃经。功能清热除烦。治高热烦渴,口舌生疮等症。配石膏、麦冬、半夏等,治暑热伤津;与生地、木通、甘草同用,治心经实热,小便不利等症。常用量10~15克。
竹茹
又名竹皮、竹二青。为淡竹刮去绿色外皮后,刨下的中间层卷丝状的“刨花”。姜汁炒用,性凉,味甘。入肺、胃、胆三经。功能凉胎气、清热化痰、除烦止呕。治肺热咳嗽、虚烦不寐、妊娠恶阻等。配橘皮、甘草、大枣等,治呃逆呕吐。常用量5~10克。
竹沥
又名竹汁、竹油。为将青竹茎用火烤而流出的液汁。性大寒,味甘。入心、肝、肺三经。功能清热豁痰,镇惊。治中风昏迷、癫痫、痰热咳喘、妊娠子痫等。配半夏、石菖蒲、胆星、郁金等,治中风不语,痰壅气粗等。本品可单用或与生姜汁同用。常用量20~60毫升,冲服。
天竺黄
为多年生竹节孔中分泌的液汁凝结而成的结晶块状物。性寒,味甘。入心、肝、胆经。功能清热豁痰,凉心定惊。治疗热病神昏谵语,中风痰壅,癫痫,小儿惊风抽搐等。常用量5~10克,或研末吞服,每次0.5~1克。(于峰)